Vincent's file(2)

2013112121:39
新北市
紅毛城為荷西時期西班牙人所建,當時稱為聖多明哥城,後來西班牙人不敵荷蘭人,在離開台灣前將聖多明哥城拆毀,而荷蘭人即在原址區域建造了更為堅固的聖安東尼堡,因此今日的紅毛城已不是西班牙人當時所建的聖多明哥城,現今紅毛城周圍環境優美,不僅種植大片翠綠草坪,還可欣賞河岸風光,並展示多項具有價值的珍貴文物,經歷了三百多年的歷史歲月,是為國家一級古蹟,是淡水著名的景點。
 
淡水漁人碼頭,位於淡水河出海口的右岸,東有綿延的大屯山山脈,西南邊隔著淡水河與觀音山相望,由於位在淡水河最前端的河海交界處,因此視野遼闊,來到這裡可看山又可看海,一切美景盡收眼裡。
 
十三行博物館的位置為十三行文化遺址,是目前台灣唯一確定擁有煉鐵技術的史前居民,可能是台灣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祖先,十三行遺址被內政部訂為國家二級古蹟,屬於北台灣地區的金屬器時代,時間大致從2300年前開始,到漢人進入本地區之後才結束,除了發現石、鐵外,還有為數不少的陶器,主要是紅褐色夾砂陶,特徵是手工製作,含細沙,火候高、質地堅硬。
淡水港周邊是北部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工商活動繁榮,文化昌盛的區域,在現今科技商業發達的社會,新式樓房林立,卻依然可在淡水老街上見到許多的古早式磚造店舖,座落期間的數座老廟宇,更反映出本地的開發史:最古老的福佑宮相傳始建於18世紀清雍正年間;文昌祠、龍山寺、興建宮等紛紛於19世紀落成;祖師廟亦相繼於20世紀初落成。漫步在坡道間,造訪淡水老街體驗先民的生活點滴猶躍然眼前。
  淡水老街一般概指中正路而言,略以捷運站至紅毛城間之區段為界,徒步旅遊區則建議以中正路(含環河道路)及中山路所圍成之半月型區域為主,外加英專路和學府路,遊覽老街基本上概分為以下幾項主題: 地方小吃:阿給、魚酥、鐵蛋、蝦捲、魚丸、糕餅、餛飩; 廟宇教會:龍山寺、和衷宮、天主堂、淡江教堂、行忠堂 ;民俗古玩:陶碗、醬缸、石雕佛像、字畫、服飾、古傢俱; 史蹟文物:馬偕墓園、八角塔、滬尾偕醫館、領事官邸; 自然景觀:淡水八景、紅樹林保護區、石滬角、中崙海堤; 海產夜市:英專路夜市、蝦蟹炒蛋、九孔、海瓜子、文蛤; 其它:牛津學堂、淡江農場、鄧麗君墓園、水管頭
基隆市
   大武崙砲台、情人湖由情人湖往大武崙山上開車約10分鐘,可抵大武崙砲台,為基隆西側的重要防禦堡壘,在道光20年(西元1840年)的中英鴉片戰爭及光緒10年(西元1884年)的中法戰爭時,清廷均曾派員駐防。現今所見的大武崙砲台,正確的創建年代不詳。但據其構造及設計特色來看,應為日據時期所改建之結果,現列為國家二級古蹟。大武崙砲台居高臨下,可西瞰情人湖,北俯大武崙澳,東望基隆港及東海,遠眺四周,基隆嶼、外木山澳漁村、八斗子、北海岸一帶的秀麗風光盡收眼底,是一處觀景的好地方。
  二砂灣砲台又名海門天險,位於本市東岸碼頭附近之二砂灣山頂,與中正公園同一山脈。二砂灣台之正門用石塊砌成,使用傳統的中國城門作法,依山而建相當雄偉,城門上額題「海門天險」,此處地勢險要由此可見一般。此砲台極具歷史價值。遊客可於砲座俯瞰港口,體會「海門天險」的氣勢。砲台全區步道林木密佈,亦可做為森林浴之好場所。其間有鳥類及昆蟲,可在參觀古蹟之餘另有一生動自然之美。
 
基隆廟口的歷史可追溯到日治時代末期。當時奠濟宮香火鼎盛,隨著眾多香客而來的流動攤販,在廟埕上聚集延伸,並逐漸擴大成為市集;台灣光復後,經基隆市政府統一規劃仁三路上、愛三路到愛四路之間路段的攤販成為食肆街區,登記的店家數目達六十多家。經過長期發展,廟口小吃的知名度反而凌駕於奠濟宮之上。目前的基隆廟口,除了原有於仁三路的小吃攤販區(狹義的基隆廟口)之外,也與日後逐漸興起的愛四路夜市連成一氣,呈「┘」形狀(橫躺的「L」形)聚集。
和平島原名社寮島,是基隆港的門戶,早期原為凱達格蘭族的聚落。目前在沿海部份地區設為海濱公園。園區內有重要的海蝕地形景觀,有海蝕崖、海蝕平台、海蝕溝,最著名的為「豆腐岩」和「萬人堆」(蕈狀石)地形景觀。除了瑰麗的地形外,露出地層的生物本體化石和生痕化石是本區地質上的寶貝。另外,在惡劣條件下生長的海濱植物,更是遊客不可不欣賞的。退潮的海蝕平台可讓人們赤止戲水觀看潮間帶生物,各種奇岩怪石要好好發揮想像力。駐足停坐海濱岩石,聆聽海浪拍岸濤聲,各種自然體驗令人回味無窮。
   碧砂漁港為一著名的觀光漁市,兩棟主要長形建築物,分別是「漁市場」和「飲食街」。漁市場內匯集了數十家生鮮海產店,供應各式各樣漁產,從遠洋、近海、沿岸、養殖應有盡有。旁邊的飲食街除可在店內點菜外,也可將選購之海產交給店家代為料理。到了碧砂漁港,多的是各式各樣的活海鮮任君挑選,重新規劃的魚市內,如同廟口小吃整齊的規劃讓您一目了然。
臺北市
   二二八和平公園面積7.618公頃,位於本市中心區,東臨公園路,西靠懷寧街,南頻凱達格蘭大道,北向襄陽路,交通便捷。公園建於西元1899年(清光緒25年間),原名台北公園,於民國84年2月28日為撫平台灣歷史最大傷痕,促進各族群融洽和諧,在二二八紀念碑塔於台北公園落成揭幕之同時,經 市長決定將深具歷史意義之台北公園易名為「二二八和平公園」。並於84年2月28日完成公園易名。公園內入口處有「二二八和平公園記」石碑乙座,園內中央大道的中央為二二八紀念碑之所在,景觀怡人,並可對碑憑悼以古鑑今。並建有和平鐘塔乙座,象徵「自由、和平及生命生生不息之意義」。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係為紀念先總統蔣中正總統而設立,自民國69年肇建迄今已有三十餘年,歷經多次革新與轉變,101年配合行政院組織改造政策,5月20日從教育部改隸文化部。本處將延續社會教育理念,並依文化部政策方向,加強蔣中正總統學術思想研究,維護古蹟並打造文創品牌形象,提升民眾生活美學素養,從而建立創意精緻藝文交流平臺,營造世界級的觀光休憩環境。位處臺北市都心,素以雄偉建築及優雅景致之中正紀念公園著稱,多年來成為我國代表性地標與中外賓客來臺必訪之觀光景點。
    士林官邸有精緻的庭園造景設計,蟲鳴鳥叫、 景色秀麗,是休閒遊憩的絕佳場所。當年因為緊鄰著中山北路,佔據極佳的地理位置,可快速直達總統府,加上後有福山做為倚靠,優越的地勢,所以成為蔣故總統官邸。1996年,官邸首度開放市民觀賞園藝與休憩使用。 玫瑰園,是蔣夫人最喜愛的花園;西式庭園中浪漫美好的風光,是新人婚紗照最常取景的地方;中式庭園裡的拱橋、曲池、流水等東方庭園造景,則令人彷彿置身古代中式庭院。其他如園藝館、新蘭亭、凱歌堂等等,都是十分具有特色的建築。後來增設的露天音樂台,經常舉辦各種藝文及音樂相關活動,已經成為市民休閒的新去處。
    國立故宮博物院於1965年在外雙溪落成,中國宮殿式的建築,一至三樓為展覽陳列空間,四樓為休憩茶座「三希堂」,藏有全世界最多的中華藝術寶藏,收藏品主要承襲自宋、元、明、清四朝,幾乎涵蓋了整部五千年的中國歷史,數量達65萬多件,國立故宮博物院擁有「中華文化寶庫」的美名。國立故宮博物院除了展覽品豐富以外,提供中、英、法、德、日、西、韓等七國語言專業導覽,並定期舉辦各類文物研習課程、專題演講及巡迴展出活動,出版百種以上的刊物及專輯,實為世界的文化寶地,國立故宮博物院是來臺灣旅遊的必訪之地。
   士林夜市位於士林文林路、大東路之間,除戲院吸引來的人潮外,還有琳瑯滿目的服飾店、以及稠密擁擠的小吃店,放眼望去各種小吃,豆花、豆干、花枝羹、木瓜牛奶、牛排、廣東粥、小點心等等令人目不暇給;另外還有其他夜市少見的「大餅包小餅」,有甜、鹹兩種口味。而在慈誠宮廟前的蚵仔麵線,也頗負盛名。
 
桃園縣
  桃園忠烈祠: 隨著日本戰敗,台灣回歸祖國,桃園神社光復後,改為「新竹縣忠烈祠」。如今,桃園神社雖然經過修復, 恢復日據時代的舊觀,但仍可找到當年變造的遺跡。這一座鳥居與一般日本神社的鳥居略有不同。鳥居有二根橫樑,上樑已被拆除,外形像是「雙十」,而不是傳統的日式鳥居。桃園神社正式被列為國家第三級古蹟。
  石門水庫: 石門水庫位於大漢溪中游,而本區因擁有完整的林相,自然生態相當完整,因此鳥類甚多,以低海拔鳥種為主,秋冬季鳥況最佳。
  大溪老街: 平常住家主要以紅磚牌樓立面搭配紅磚屋,商家則以石材精雕歐洲風格的拱門樑柱和繁複華麗的浮雕圖案,呈現出以巴洛克風情為主的立面牌樓。難能可貴的是,儘管河運沒落,繁華變遷,這三條老街卻能保留原貌。中山路與和平路,更在「社區再造」的推動下,再次開啟老街建築的新生命,並結合大溪其他文化與歷史的魅力,讓大溪鎮重回過去的風華。 
  慈湖: 慈湖除了謁靈,最重要的觀光點是儀隊的換班儀式,內部展示許多蔣公生前事蹟圖片,墨寶真蹟刻衣物十分引人注目。一直被披上神秘面紗的後慈湖,因為軍事單位的解禁,讓這處世外桃源開始和遊客們見面。後慈湖原為蔣公與夫人散步、划船的小湖,園區步道由慈湖側門進入後,越過小丘陵,約兩公里路程,沿途景觀迷人,還有戒嚴管制時期所留下來的指揮所、碉堡、管制鐵門、辦公室等,相當有看頭。
園區還有豐富的生態,人面蜘蛛、鳥類、蛙類十分多樣,還有國內少見的白樺木,以及肖楠木的森林浴步道,漫步其中並欣賞後慈湖的倒影,您也可以享受到元首級的休閒活動。
後慈湖因仍為管制區,因此必需向「桃園縣風景區管理所」申請核准才能進入,而且還要有導遊志工陪同,團進團出才能一親後慈湖芳澤。
現在起只要搭乘台灣好行景點接駁公車慈湖線,即可憑當日車票享免事先預約,只需至現場登記即可入園,且入園費半價的優惠!!
 
新竹市
  迎曦門: 迎曦門城樓下段稱為城座,以條形花崗石石塊疊砌而成,城門洞為圓拱形,是城市的出入口,城樓結構共二十四根立柱,屋脊的起翹短而有力,以顯示威武的氣氛,城門前豎有石碑一座,為竹塹築城歷史的紀錄,城門前的廣場為一個結合傳統與現代科技的市民廣場,是新竹文化的象徵地標。
城隍廟: 城隍廟的佈置猶如古代的衙門,列屬三級古蹟,其廟宇規模在當時是全臺之最,廟前的市集小吃攤,成為新竹特色之一。陸續獲歷代皇帝封贈,成為全臺官位最高的城隍爺。
   影像博物館的前身乃1933年由新竹市役所修建的台灣首座歐化現代劇場「有樂館」,當時正值台灣電影興起的年代,新落成的有樂館擁有一流的放映設備,舖設了地毯且裝上冷氣配備,是日治時代全台僅有的三家現代化劇場之一,建築本身已有防火巷、防火梯的設計,並規定觀眾要對號入座、服裝需整齊,以維持安靜清潔的欣賞空間。戰後有樂館經整修做為國民政府接收典禮的場所,並於民國35年2月改名為「國民大戲院」,係屬市營,直到1991年暫停營業,後於2000年5月21日改設「新竹市立影像博物館」,再度重現影音
   新竹州廳位於新竹市中正路上,就是現在的新竹市政府。西元1895年日軍佔領新竹之後,初期的公共建設多是接收清代的公共設施,到1904年才有新竹廳參事鄭如蘭等人請求新建廳舍,新竹州廳遲至1925年興建,並於次年年底完成建築主體啟用。新竹州廳有二層樓,ㄇ字形平面的加強磚造建築物,建築形為和洋混合風格,主體為洋式風格,屋頂為東方建築所用木架瓦造斜屋頂,正面入口處設計突出的玄關門廊,採用雙柱式以增加儀典性,並搭配兩個小塔樓,使整個入口相當突出,進入大廳內部可見洋式的拱廊及羅馬柱子,十分氣派。
   城隍廟位於新竹市北區中山路上,列屬市定古蹟,創建於1748年,由淡水同知曾曰瑛倡議興建,1875年,淡新分治,設台北府,但府治仍在新竹,故城隍爺晉升為府城隍-威靈公,香火鼎盛,有「新竹城隍爺,北港媽祖婆」的稱譽。其廟宇規模在當時是全台灣之最,專門掌管陰間與陽間賞罰善惡的神明為城隍,所以城隍廟的佈置猶如古代的衙門;新竹都城隍廟廟埕的巿集小吃攤,成為新竹特色之一。新竹都城隍廟歷經多次翻修,以三川殿及三疊式屋頂最具特色,懸掛在屋樑上的大鐵算盤,據傳是城隍用來計算人世罪惡的,所以兩旁的對聯寫著『世事何須多計較,神天自有大乘除』;新竹都城隍廟門前的石獅及其他雕飾均有藝術價值,龍柱是北台名師辛阿救的作品,雕工細膩生動,進入大門上方的八卦藻井,為泉州惠安大木匠師王益順之作,十分具有歷史意義的作品。
   長和宮於1742年在竹塹北廂建立這座天后宮,其神像迎自湄洲媽祖祖廟,後因地處北門外,又稱為「外媽祖」。當年竹塹地區的郊商因求近便而以此為議事之地點,成為郊商的活動中心,1935年郊商重修後又稱長和宮,目前信徒甚多,是市民的信仰中心之一。
   進士第鄭用錫生於1788年,1823年中進士,是第一個用台灣本籍赴京考中的進士,所以稱他為「開臺進士」,鄭用錫於1837年建造了一棟三開間三進的大院落,可惜後面的一進於二次大戰時焚毀,只剩前二進,宅邸中處處可見精雕細琢,刻工超穎脫俗,令人嘆為觀止。
   鄭氏家廟建於1823年的鄭氏家廟,是三開間二進式的單院建築,門前有自鄭氏宅第移來此處拼置的旗桿座兩對,現僅存基座及夾桿石,大門前呈的八卦鋪面是此建築最特殊之處,可見鄭氏家族十分注重格局的嚴謹與陽宅風水。
   北門老街竹塹舊城最繁榮的北門大街,包括華麗的巴洛克建築周益記、多家
百年老店如繡妝行、  佛具店、中藥店等。
 
新竹縣
   義民廟於清乾隆五十三(西元1788)年冬的枋寮褒忠亭義民廟,可說是全台義民廟的總壇。廟內合祀三山國王、神農黃帝與觀世音菩薩,每年農曆七月二十日的義民節活動,當地十五大庄輪值爐主祭祀,百年以來成為新竹客家人重大祭典與信仰中心。乾隆53年林爽文作亂,護衛鄉里義民(有原住民、客家及泉州人)的遺骸,全部安葬於廟宇後方。後於同治元年又有戴潮春事件,義民之忠骸則葬於廟宇右後方。乾隆皇帝感念義民平亂有功,初封義勇,繼封懷忠,三賜御筆褒心匾額,遂更名為褒忠亭。
今所見前後兩堂、左右各三棟橫屋的擴大型四合院,稱「雙堂屋」。 
 
   新埔上枋寮劉宅(雙堂屋)雙堂屋為新竹地區規模最龐大的傳統客家農宅,規模龐大但外觀樸實,沒有雕樑畫棟。全盛時期共有99間,其空間機能完全配合農村生活的需求,譬如正廳前為了祭祖時能容納眾多子孫,設置了「大天井 」及廂廊;護龍之間設置了小天井及「過水門」,每個住戶可以保有自己隱私;前堂外為了農忙時期曬榖方便,設置了兩個廣場(禾埕);為了日常用水方便,宅前宅後設了數個水井等等。雙堂屋現為國家三級古蹟,2002年因年久失修,乃由內政部撥款五千多萬,並由擁有豐富維修古蹟經驗的慶洋營造公司按原貌重修,次年竣工。走進禾埕,映入眼簾的是「鐵漢家聲」 四個大字,這是因劉家老祖先宋朝時代的劉安世,擔任朝廷諫官,正直無私不畏權勢,因得罪宰相蔡京而被放逐至嶺南,蘇東坡稱之為「鐵漢」。 屋後有劉家祖塔,稱「瑞閣園」(為紀念來台祖劉學悟之父劉瑞閣),為旅美建築師李澤礎設計,造型特殊,全省唯一。每年清明節,旅居外地子孫一千多人都會回來掃墓,規模盛大亦屬罕見。 
   天主堂在新埔這個傳統客家鎮上,有這麼一棟很不一樣的西洋式建築物,這個位於中正路上的天主堂,是西班牙桑朗度神父於民國四十四年所建的。新埔天主教對新舖鎮貢獻良多,它曾為鎮民提供免費的醫療資源,又設有幼稚園和內思高工,為地方作育人才,也同時提高了新埔鎮的知名度。 新埔天主堂是西班牙式建築,座落於民生接和中正路交接口。粉色系的牆面,讓這座天主堂看起來平易近人,夾在傳統和現代建築中竟沒有一點不協調,從牆外往內望去,有一點置身國外的空間錯覺。
   廣和宮位於中正路鬧區,主祀「三山國王」,本地人稱為「王爺宮」(客家人稱三山國王為「王爺」),與沿海地區王爺廟(如台南南鯤身代天府的五府王爺、新豐鄉紅毛港的池府王爺等等)所奉祀的王爺有所不同,沿海地區106姓王爺,是由「瘟神信仰」演變而來。 廣和宮在建築上有一大特色,就是『對場作』,以中軸線為界,左右木雕分別由兩組師傅施工,所以你站在三川殿前仔細看看,會發現左右的吊筒、雀替、獅座都不太一樣,很有趣喔!位於中正路市街中心,新埔人稱為「王爺宮」,建於咸豐十年(1860),供奉的主神是客家原鄉守護神「三山國王」,廣和宮為新埔街上最大的廟宇,早期廟前為一廣場,街上的重要活動多在此舉行,也曾經輝煌一時呢! 
    劉家祠又稱劉氏家廟,位於廣和路與和平街交會處,建於清同治5年(1866),奉祀劉家共同始祖漢高祖劉邦的祖父劉榮及歷代祖先,是一座華麗的小型三合院。現為國家三級古蹟。劉家祠在建築上有兩大特色,一是燕尾特別多,一般傳統建築多在正廳做燕尾式屋脊,劉家祠為彰顯主人的身分地位,不僅正廳有燕尾,連左右護龍也作燕尾,因此氣勢特別宏偉壯觀,新埔鎮內的家祠,類似這種格局的有好幾家。二是匾額特別多,如恩元、文魁、明經、本支百世、源遠流長、藜照東瀛等等,這是因為劉家祠內公奉的祖先,得過功名的為數不少。 劉家祠簷廊木雕極為精緻,外貌華麗,2004年整修完成,如要入內參觀需先聯絡管理人劉家漢先生。 
   新埔潘宅是一座一堂四橫規模的建築,正身與左右橫屋間有一道圍牆,中有牆門,外橫屋又比內橫屋突出一開間,外橫屋間再增一道圍牆,使潘屋形成一座具有內外天警與外禾埕的宅院,外形有如螃蟹一般。特別的是正身五頂不用翹鵝,並將屋頂漆成藍色,以象徵螃蟹穴之生氣不息。潘屋的牆身為卵石基腳、斗子砌土埆牆為主,外圍牆上的開口部以各式組砌的變化,讓磚牆有了生命,內圍牆的牆門以泉州白石砌成,以一道牆來表現門樓的意涵,是本古蹟的特色之一。進入潘屋,適切的尺度,予人親切愉悅的感受,水車堵上的泥塑作品在時間的刻劃之下表現出殘缺的美感,又不掩其風華。整體而言,堅實的框構、嚴謹的空間組織以及層次分明的空間感,使得這座宅院獨具特色。
 
    三聖宮又稱聖帝廟,該廟巍峨輝煌於五埔里蓮華山腰,廟旁古木參天,廟前霄裡溪河床寬闊平坦,依山傍水,為露營烤肉,戲水抓蝦的好地方。 蓮華山三聖宮建廟至今已一百零三年,三聖宮又稱聖帝廟,主祀關聖帝君。附祀張司命神,呂純陽仙師、觀音菩薩、釋迦牟尼佛、地藏王菩薩、灶君爺、媽祖娘娘。殿後方小閣樓,又祀至聖先師孔子。可謂儒、道、釋全部集合。 至於三聖,係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呂洞賓),司命真君(灶君爺),俗稱「三恩祖」。依其所奉之神,大多屬靈魂崇拜,皆來自大陸,在台為相當普遍之神,無分族群。基本上,三恩祖屬藥神,尤其清代疾病猖獗,台灣各地盛行奉祀此三聖。
 
 
宜蘭縣
   吳沙故居: 吳沙為開發宜蘭的重要功臣,當年宜蘭蠻荒未闢,吳沙率漳、泉、粵三籍漢人來此開墾,初始與噶瑪蘭人常起爭端,後來流行天花疾病,吳沙以藥救助他們,使噶瑪蘭人心生感激,大家終於和平相處,奠定開蘭之基,故被尊為開蘭第一人。 今之吳沙故居雖經過整修,但仍可略見百年古宅的痕跡。屋內供奉有吳沙的牌位和畫像。
   昭應宮: 昭應宮是宜蘭縣目前唯一的國家三級古蹟,現今在宮前壁上還可以見到宜蘭各地歌仔戲的表演消息。三川殿檐下的繁紋華飾,及門堵的細木雕刻令人讚嘆,龍柱、青獅、石枕、壁堵更是精采絕倫的石雕傑作,昭應宮保留了不少極具歷史價值的古物,並匯聚了宜蘭人淳善虔誠的信仰 。
   宜蘭市中山公園(獻馘碑)--宜蘭市舊城南路(中山公園內) 園內有獻馘碑.忠靈塔.舊日軍通信中心等三處歷史景點
在宜蘭市中山公園內的東南側角落,有座造型典雅肅穆的石砌碑塔,碑體下方刻著設立此碑的緣由,上方則有「獻馘碑」三個大篆字;為了見證一段從戰爭到和平的歷史,靜靜矗立在那裡,已有將近百年的歲月,成為歷史性的莊嚴地景。原來宜蘭高山上的原住民族泰雅人,曾有出草獵首的習俗,尤其自吳沙入墾蘭地後,更以種種原因,常與漢人發生衝突,清朝數次派兵圍剿,總是徒勞無功,甚至鎩羽而歸。到了日治時期,日軍使用新式武器,剿撫並用,恩威並施,費盡力氣終於降服了強悍勇猛的泰雅人,從此革除出草獵首的傳統,並誓言與其他族群和平相處。當時宜蘭仕紳為了紀念心腹大患得以解除,於是籌募經費,在一九○九年,興建了這座與傳統石碑大不相同、形制頗為特殊的獻馘碑納骨塔,塔下深埋泰雅人所獻出的武器、與被馘首的235個漢人頭骨,又稱「首塚」。因此過去常有人來此碑前,焚香祝禱,祈求開蘭英靈保佑,和平長駐人間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園區之建築景觀傳統樸實,配合現代化之功能與視覺美感,具像化呈現早期庶民生活場景,並提供現代民眾接觸傳統藝術的機會,增加方便性。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園區的展示系統分為動態和靜 態展示,動態展示以市街聚落區以及水岸的露天舞台、田園景觀區等之技藝展演活動為主,靜態展示則以『展示館』的傳統工藝美術與『戲劇館文物陳列室』的音樂 戲曲相關文物之展示為核心;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裡的大漁翁餐廳以及小吃坊都提供了多樣的宜蘭傳統美食,街坊中,還有數十家的工藝店家林立,像是古早電影院、木屐館、戲偶館、陶藝館、玻璃館等,各有特色 。
    羅東夜市: 羅東夜市比鄰羅東公園,是羅東市區逛街玩樂的好去處,周圍商店林立,販賣各種傳統風味的小吃、商品,常常令人流連忘返,其中也曾是總統的國宴菜色。羅東夜市是當地逛街購物的中心,夜市內,平價服飾店、鞋店林立、小吃店櫛比鱗次,龍鳳腿、台灣鹹滷味、包心粉圓等都是人氣小吃。